三百七十章 颜文字算不算文字?
三百七十章 颜文字算不算文字? (第2/2页)不管良渚到底有没有直接为后世成熟的文字,也就是甲骨文做贡献。
可以肯定的是,甲骨文的诞生过程中,良渚绝对是提供了帮助的。
至少那些和甲骨文看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刻符,绝对为后来甲骨文的诞生,提供了逻辑法则的支撑。
还是那句话,甲骨文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,创造甲骨文的商人,肯定参考了之前已经诞生了的原始文字。
就和李斯搞篆书,也是参考了钟鼎文,不可能真的从头开始新造文字。
从首都远道而来,北大外国语学院的西亚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亚述学家乔向则说道:“良渚的器物符号错综复杂,反映出早期符号体系一些不同的特点,而这些特点的背后可能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文化面貌。”
“简单的刻符可能是陶工的代号,比如名、姓或族,也可能代表器物种类,比如盛麦或稻米,也可能是数字,表示器物的容量。”
“贯耳壶上的四个符号或五个符号似与汉字有一定关联,首都甲骨文研究院的专家释为“方钺会失”,似有道理,但似乎也可以作其他解释。”
“黑皮陶罐上的12个符号大概率是一幅文字画,十分的写意,似乎描绘了一副众人捕猎收获的过程。”
“石钺上的六个字有可能是字母文字,重复率高是字母文字的显着特征。”
“但是,目前已知的字母都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,而且中国这片土地上也不曾存在字母文字的传统,所以,这个推测过于大胆。”
“或许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,这六个符号代表的文字,如果是文字的话,是音义文字,埃及的文字象形,而这六个良渚符号所代表的文字体系的符号更抽象?这只是印象驱使的不着边际的推测。”
“但不论如何,良渚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给人一种印象:良渚可能是个多文化的交汇点。”
“或者说,是多种文字正在萌芽诞生的一个早期文字创造碰撞的阶段。”
“良渚人或许当时正在摸索如何创造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,并且走出了多条路线,都在进行完善或者碰撞。”
“这是一个十分璀璨的文化进程!”
“可惜,现在的人已经难以探究当时文字创造的狂潮了,可能大部分被创造出来的文字,也都消散于历史之中了,只剩下这少数刻在器物上的刻符,经历了岁月的变迁,留存到了现在。”
良渚有没有文字,不是辩论,对“原始文字”的考古学研究,应该从材料和途径中去思考。
在良渚文化中,我们看到那么多图形符号,到底在广义上能够怎样准确地传递信息?
这样的社会功能,是在怎么样的社会阶层中实现?
我们从考古学的角度上,在释读之外,应该要先考虑和回答这些问题。
北大文博学院副教授孔沁,在笑了笑之后,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。
“我们在网络上用的颜文字,算不算文字?”